無條件的安撫   所長  馬文華 在溝通分析心理諮商學派中,描述人類有幾種共通的需求,其中之ㄧ即是對刺激的需求,包括了身體的刺激和心智的刺激。人類發展的研究中,雷尼史畢茲(Rene Spitz)觀察孤兒院長大的孩子,雖有很好的生活起居照顧,但因少有身體的接觸、缺乏嬰幼兒常有的觸摸、擁抱和輕撫,其在健康和情緒上較常有問題。溝通分析學派在探討及分析人類心理狀況時,特提出並定名「安撫」一詞,探討人們對「被認可的需求」(recognition-hunger)。    「安撫」可以是簡單的口頭上「哈囉」、非口頭的招手、點頭到較多的對話及握手、彼此擁抱。「安撫」也會是愉快的正面感覺或不舒服的負面感覺。對嬰幼兒而言,當得不到所需的正面安撫時,會想辦法去獲得負面的安撫,即使痛苦,也比沒有安撫要好,這常這也是許多成人在長大後還在重複嬰幼兒模式而有自討苦吃的行為出現。嬰幼兒會因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安撫,就進一步否認自己的需要,就如一個孩子很希望媽媽能常擁抱他,媽媽卻不喜歡這樣做,為了減輕得不到的痛苦感覺,孩子可能會忽視自己對擁抱的需要,長大以後仍然保持這種方式而不自知,否認自己有這種未滿足的需要。有些人在小時候因為正面安撫太少、或是覺得正面安撫不可信賴,就決定只要負面安撫,一直到長大後都習慣只接受負面的安撫,對別人給的正面安撫都會漠視,如別人說:「你的髮型很好看!」會回應:「喔,你在提醒我該洗頭了吧。」。    在教養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常給予『正面且無條件的安撫』,如:「你真是可愛!」、「我就是愛你!」、「來,我抱一下!」、「你是我的寶貝!」、……,取代過多條件式的安撫:「你把書讀好,我才喜歡你!」、「飯吃完,才愛你!」、…或無條件但為負面的安撫:「看你就討厭!」、「我恨你!」、「你不投我的緣!」…,將是孩子情緒穩定的重要來源,也是正常人格發展的首要條件。    在和孩子互動中,讓我們不吝嗇給無條件正面安撫,只因「what they are」,而不是「 what they do」的理由。當然,適度的給好行為安撫也是要的。    在浩恩,老師常給孩子的正面安撫有:直接跟孩子說我愛你、一天至少一次的親密擁抱、一天開始熱情的問候、誇讚好行為、欣賞好能力、對孩子學習或生心理需求的回應、…。此乃希望孩子從小就感受他們的存在價值與重要性,這在現代社會變得更必須了。  

 

                   這個法寶很重要 「態度溫和,立場堅定」是與孩子互動的成人們很重要的應對法寶。但對容易心軟或怕麻煩的人來說,常知易行難。因會擔心孩子心靈受傷、怕關係破壞或想減少孩子哭鬧時造成的心煩與耳根不静。立場鬆動是孩子最好鑽的漏洞及最好耍賴的機會,成人對既定的決定或必須達成的目標,在和孩子共同執行過程中,常展現出「態度上生氣(或溫和),立場猶疑」的樣子,這給了孩子最好爭取權益的時機,所以一個孩子會很“番”,往往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成人態度與立場上拿捏不當所造成。雖非所願,但也無奈。當然這法寶原則需要透過練習,因為這是成人跟自己的個性、信念、好惡等在交戰,與孩子互動的同時,會在孩子所展現與自己期望不同時,主觀地用自己最習慣、最想要的方法回應,而不是最適合孩子當下的需要的方式,所以態度大部分是氣憤激動的、而立場多是猶疑不定的;這一切將帶給孩子更多的不安全感、更想鬧脾氣…。這個法寶會考驗大家的耐力,特別是之前幾乎沒有這樣習慣,現在要用,孩子會給予極大試探與挑戰,挑戰成人立場、底限,但有耐心堅持,雖很辛苦但會看到效果。看似簡單的道理,確實是有用且必須用的傢司。

 

 我是個容易「惹孩子的氣」的人嗎?    馬文華

 

近年來筆者有一很深的感觸,身邊無論園所裡或教會中所接觸的孩子,有點越來越難應付之感,脾氣大的、膽怯的、敵對的、挫折容忍力低的、漫不經心的、懶惰的、…狀況,所謂偏差行為,越來為數越多,我深深相信這些是其來有自的,應該也是一種文明下的產物吧?!在成人與孩子的互動中,常看到的景象是成人被孩子氣得半死、火冒三丈、很想動手或欲哭無淚…。這些或許因孩子的無知、孩子的無禮、孩子的任性頑皮、孩子的偏差等等導致,大部分會將矛頭指向那個令人動怒的孩子,企圖要處理他、歸過錯於他、使他受到教訓…,不可諱言,許多人會認定,成人常被孩子惹生氣。但又有誰知道,這種惹動怒氣的差事,不只是孩子的專利,成人也常扮演著惹動怒氣的角色,對象就是孩子。有些成人早就發現且承認這種角色,有人發現但不承認,有人則根本不自覺,因為在成人與孩子的共處中,成人似乎認為自己總是優於孩子、成人總容易找到有利自己的理由、成人總是有權力掌控。成人面對無助弱勢的孩子,仗勢做了很多惹氣之事,使孩子情緒不穩、自信不足、失了志氣、敵對社會、淪為尼特(NEETNot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族(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的靠父母養年輕人)、…,豈不知孩子的問題,多半就是成人造成的,儘管原本的動機都叫做好意。在我們週邊常可看到的成人惹孩子氣的畫面有罵兒女沒用侮辱他們的智慧、替孩子做他們可做的事情剝奪他們的權利與能力、在人前責罵兒女顯尊嚴卻傷害他們的自尊、有意無意的疏忽與拒絕、不公平的對待…,許多孩子(兒童或青少年),表面是如此狂傲敵對,內在卻是何等自卑!這些畫面顯示了成人對孩子的羞辱、輕視、否定、它讓人感受到的就是氣憤不平之感,使得有些孩子怒言相向,但也有許多孩子敢怒不敢言,他們選擇了壓抑。總之,決不會因是成人對孩子的關係-有教養之好意、特權意義而讓怒氣消失。當今天矛頭指向權大的成人,責備其所作所為、逼其檢討是責無旁貸的,但與其責備、批判,若也用不同角度看見其實成人也是有限且軟弱的人,才會在和孩子的互動中,脫離不了血氣,責怪前多一份體諒與了解,試著透過幫助成人自我探索找出自己的盲點,進而產生自省的機會與意願。一個會惹孩子的氣的父母或師長,其背後隱藏了很多因素,就像一個人際關係不良的人,很多狀況是有原因的,常出自自身的問題,自身的人格特質、自身的情緒、自身的想法與態度…,因為幾乎每一個人都帶著原生成長背景的影響在和周遭人互動,當然成人和孩子的互動也不例外,有時成為不良模式的惡性循環,代代相傳。有的成人因任性,逞一時的喜怒,給孩子不良影響;有的因個性太急,用自己步調強迫帶動孩子的步調;有的因自己主觀又負面的想法套住孩子的尊嚴;有的則用高的期望與標準加壓給孩子;…。凡此種種再配上忙碌壓力大的生活情境,對啟動孩子怒氣之源是一觸即發的。成人若認知到這些不良狀況影響深遠而願意有所調整省察,應從自我覺察開始,透過對己性格、氣質、想法等的了解,進而慢慢改變自己、調整對孩子的態度,定可以讓那個惡性循環終止。你因個性太急而讓你容易惹孩子的氣嗎?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呢?自覺一下吧!當與孩子間迷漫著一股不和諧的「氣」團時,也是成人自我探索的時機。營造雙贏的互動關係,首先必須成人謹守不惹孩子的怒氣,儘量以傾聽和理解對待他們。不當的管訓應該避免,否則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將造成身心靈難以抹滅的傷害。

http://hawen.topschool.com.tw/SC200806030005/DownLoadFile/SY20100611142340-829.doc